風聞與親見/徐儀芬傳道師
作者: writer 日期: 2025-08-24
經文:約伯記42:1-16
沒有發生在自己身上的,是客觀性、理論性、聽說的,那是風聞。自己親身經歷的,主觀性、經驗性、個人性的,就是親見。在信仰中,過去風聞有你,如今親眼看見你,這句有名的話,說來簡單卻是深重。
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苦難,難以理解也不足與外人道。22年前有一對南部很愛主的牧者夫婦,盡心在教會服事,做人老實木訥,默默愛人傳福音,他們飲食健康生活單純,有一個很可愛的兒子,於是很期待再有第二個,等了9年終於懷孕了,在高興的產檢時,卻發現孩子可能是畸形。這個消息對父母而言是晴天霹靂,尤其是對母親而言,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事?為什麼發生在我身上?是我有什麼罪不討神喜悅嗎?這個孩子生下來後,如何承受別人異樣的眼光,又該怎麼幫助他?當我們遇到苦難時,也常問"為什麼"?
一、誰被撒旦試驗︰
1.福禍因果論被挑戰、人的安全感被挑戰︰
約伯記不是約伯所寫,約伯真正有這個人嗎?可以從約伯獻祭並非在聖所而是由族長獻祭,計算財產的方式以畜牧的數量,還有他很長壽來推論,他活在亞伯拉罕時期,約主前2000年前。這個故事被傳誦許久,大約在主前600年才被寫成,聖經都是上帝的啟示。
約伯記文學受當時美索不達米亞的文學宗教的背景影響,卻又有很大的區別。約伯記的第一章就在挑戰福禍的因果論,上帝說約伯是義人,那就不應該受到苦難,聖經上不也說: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?若基督徒做禮拜、讀經禱告、服事行善,但是所求盡未如願,甚至生病諸事不順,那還要作禮拜信上帝嗎?如果善沒有善報,惡沒有惡報,人該怎麼選擇人生的方向?福禍因果論讓人可以為自己努力的未來有所掌握而心安,約伯記的故事除了挑戰了福禍因果論,也讓人的安全感被挑戰。
當這個勇敢的母親生下這個唇顎裂的男孩,在保守的南部面對未信的公婆鄰居,甚至是周圍的聲音和眼光,使受苦的人背負了不必要的羞恥感,甚至比苦難更加沉重傷人,這孩子未曾允許在親族中出現,被母親帶在身旁似乎隱藏起來。有時因果論錯誤的歸因,是從別人的眼光來的,有時是從自己錯誤的觀念而來,致使我們有錯誤的羞恥感,我們需要分辨並拒絕不是從上帝來的意念,與從人來的意念價值觀。
2.上帝被試驗︰
在約伯記第一章裡,撒旦說因為上帝保守約伯,約伯才敬畏神,換句話說,撒旦挑戰上帝:約伯之所以是個義人,是因為利益所趨。但義人為了利益守義,那還算是個義人嗎?撒旦很會見縫插針的挑撥,陷上帝於不義。上帝若執行善有善報,那上帝就有收買人之嫌,神與人之間是功利的關係。若不執行善有善報,上帝就是自打嘴巴,並非公義與慈愛,這樣是什麼樣的上帝?神學學者提出,在約伯記中受試驗的不是約伯,其實是上帝。
他的朋友堅持福禍因果論,要約伯承認有罪,約伯沒有被撒但刑求屈打成招。約伯求上帝對話求了36次,像是伴侶或夫妻之間,奪命連環call一定要說個清楚,約伯把這樣的渴望放在上帝身上是合宜的,他沒有把滿足不安的慾望放在伴侶或其他人身上。上帝出場與約伯辯論雖然看起來是雞同鴨講,但是當人受苦時,深深感受到孤單,所受的苦身邊的人沒人能夠真正了解與傾聽,只有遇見上帝,就使人得著安慰。這卷書在啟示:世界的苦難不僅是因果論,義人的義絕不是功利主義。
這對夫婦來到上帝面前來求問,上帝以生來瞎眼的那段經文,告訴這個母親不是誰犯了罪,而是為彰顯上帝的榮耀,他們因此得到安慰,相信上帝的愛和恩典夠用能照顧這個孩子。在許多次的眼淚和禱告中,面對環境的眼光、醫療與手術的挑戰,他們同時經歷上帝夠用的愛與恩典。這個孩子在全家和全教會的愛和鼓勵中成長,連哥哥都全然愛他,沒有忌妒吃醋,以致他完全沒有自卑,是個很懂時尚,很愛美又貼心孝順的暖男,他在教會內信仰中遇見神,長大後,生命有很大的改變。不追求名牌不怕苦,有很棒的音樂恩賜,教會事工需要,他就事奉。有一年暑假他得到一個很好的公司工讀機會,當面試時公司問他何時可以開始工作,他告訴他們因為教會有服事需要他,他要排到所有營會結束才能上班,他敬畏神,把神擺在第一位。他完全不受外貌影響,遮蔽了上帝看他的眼光,他自信地在大舞台上演出音樂劇,活出上帝的應許,彰顯上帝的榮耀。
二、對話後的大和解︰
1.上帝出場,霸道總裁定奪︰
最後上帝出場辯論當然是不遑多讓,神以朋友的方式對話,卻以創造天地主的身分和內容來與約伯對話,上帝說你要證明自己是對的,上帝是錯的,應該照你的方式,你是上帝嗎?38-41章上帝連續的質問約伯55個問題時,約伯說,那我閉口不言。上帝繼續說你可以廢棄我所擬定的嗎?豈可定我有罪,好顯自己為義嗎?接著問約伯你若是上帝做得比我更好,我就認定你自己的右手能救你自己(40︰8-14)。在上帝問完總共79個問題之後,約伯這時說:主啊求你聽我,我要說話,我問你也求你指示我,過去我風聞有你,今日我親眼看見你(42︰4)。他說這句話,不是文學的修辭,心情上更不是苦楚,而是出自親身經歷的驚喜與感恩,因為他在和霸總談話的過程中,上帝一面說話一面替他抹藥。
我們看見約伯能替三友獻祭,可見他當時全身上下的爛瘡與病痛已被上帝醫治。遇見上帝帶來的是醫治與恢復,在每一句的霸總論天說地的時光中,約伯都在經歷聖靈的裹傷與恢復。親愛的弟兄姊妹,不要跟上帝嘔氣,也不要背對上帝硬跟上帝作對,更不要陷在人論斷的眼光和因果論的羞恥感中自我定罪,來到上帝面前與主對話,上帝話語是帶著醫治力量的,遇見神必定帶來醫治與恢復。
2.責備三友,約伯禱告得赦︰
神學家walton進一步表示,古代神明偶像與人是共生的關係,跟台灣的民間宗教一樣,神明與人有共生的關係,神明需要祭物、飲水(奠酒)、居處(神廟)供奉,人需要保佑。人若不滿足神明、不合意惹神明憤怒,就降災不保佑人,這種神與人是一種共生的關係。所以人在意的是告訴我,獻祭哪裡做錯了,做得不夠不好,我改就能平息神怒消災解厄。約伯記中排除這樣的共生神學,在約伯與三個友人的對話中,都沒有採用獻祭的建議來止息災禍,而是要求認罪謙卑悔改。
最後上帝斥責約伯三友非因他們在祭拜儀式上的錯誤,乃責其說話不當,要求他們請約伯獻祭為他們禱告。當約伯為他們禱告時,上帝悅納約伯義人的祈禱,這裡的悅納原文意味著抬高約伯,恢復他的榮耀。這是基督教的上帝,我們的天父不是和人有共生關係,恐怖忌妒易怒降災的上帝,與其他宗教很大的不同。
三、 加倍的祝福︰
上帝與約伯的關係共同勝過撒旦的試驗,他們之間互相是真愛聖愛,不是功利主義,也不是共生關係,最後的得勝是人與神之間的信任與愛。聖經記載除了恢復他的七個兒子三個女兒以外,牲畜的數量都正好是加倍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舊約女兒通常沒有名字,上帝再賞賜的三個女兒一一被列名,也繼承約伯的財產,所以上帝是沒有重男輕女的上帝,在遠古時期就突破當時的文化傳統了。
但這加倍的祝福似乎是推翻福禍因果論又掉入因果論的弔詭?但其實這正是證明,上帝對與人的關係有信心,且不受撒旦計謀綑綁。我們所信的上帝屬性就是愛與厚賜恩典的主,是愛祂的兒女且樂意祝福賞賜的主。約伯記中所有的談論都沒有把上帝形容成易怒狹隘邪惡報復的神,都被形容為公義、聖潔、智慧、有大能創造和掌管福禍的主,這是基督教和民間宗教不同的地方。
世界的苦難不能只從簡單的法則和因果論來推論,上帝管理宇宙世界,因著他的全知預知與超越時空,有複雜且至高的智慧來平衡實踐公義與慈愛,他更有全然自由的主權與至高的智慧與命定。人無法測透論斷,無須為上帝辯護,也不能要上帝為我們的苦難負責,人只能認識自己的渺小,選擇該如何以信心和愛仰望神,盡當盡的本分,單倚靠神。傳道書12︰13-14︰ 「這些事都已聽見了,總意就是:敬畏神,謹守他的誡命,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。因為人所做的事,連一切隱藏的事,無論是善是惡,神都必審判。」
沒有發生在自己身上的,是客觀性、理論性、聽說的,那是風聞。自己親身經歷的,主觀性、經驗性、個人性的,就是親見。在信仰中,過去風聞有你,如今親眼看見你,這句有名的話,說來簡單卻是深重。
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苦難,難以理解也不足與外人道。22年前有一對南部很愛主的牧者夫婦,盡心在教會服事,做人老實木訥,默默愛人傳福音,他們飲食健康生活單純,有一個很可愛的兒子,於是很期待再有第二個,等了9年終於懷孕了,在高興的產檢時,卻發現孩子可能是畸形。這個消息對父母而言是晴天霹靂,尤其是對母親而言,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事?為什麼發生在我身上?是我有什麼罪不討神喜悅嗎?這個孩子生下來後,如何承受別人異樣的眼光,又該怎麼幫助他?當我們遇到苦難時,也常問"為什麼"?
一、誰被撒旦試驗︰
1.福禍因果論被挑戰、人的安全感被挑戰︰
約伯記不是約伯所寫,約伯真正有這個人嗎?可以從約伯獻祭並非在聖所而是由族長獻祭,計算財產的方式以畜牧的數量,還有他很長壽來推論,他活在亞伯拉罕時期,約主前2000年前。這個故事被傳誦許久,大約在主前600年才被寫成,聖經都是上帝的啟示。
約伯記文學受當時美索不達米亞的文學宗教的背景影響,卻又有很大的區別。約伯記的第一章就在挑戰福禍的因果論,上帝說約伯是義人,那就不應該受到苦難,聖經上不也說: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?若基督徒做禮拜、讀經禱告、服事行善,但是所求盡未如願,甚至生病諸事不順,那還要作禮拜信上帝嗎?如果善沒有善報,惡沒有惡報,人該怎麼選擇人生的方向?福禍因果論讓人可以為自己努力的未來有所掌握而心安,約伯記的故事除了挑戰了福禍因果論,也讓人的安全感被挑戰。
當這個勇敢的母親生下這個唇顎裂的男孩,在保守的南部面對未信的公婆鄰居,甚至是周圍的聲音和眼光,使受苦的人背負了不必要的羞恥感,甚至比苦難更加沉重傷人,這孩子未曾允許在親族中出現,被母親帶在身旁似乎隱藏起來。有時因果論錯誤的歸因,是從別人的眼光來的,有時是從自己錯誤的觀念而來,致使我們有錯誤的羞恥感,我們需要分辨並拒絕不是從上帝來的意念,與從人來的意念價值觀。
2.上帝被試驗︰
在約伯記第一章裡,撒旦說因為上帝保守約伯,約伯才敬畏神,換句話說,撒旦挑戰上帝:約伯之所以是個義人,是因為利益所趨。但義人為了利益守義,那還算是個義人嗎?撒旦很會見縫插針的挑撥,陷上帝於不義。上帝若執行善有善報,那上帝就有收買人之嫌,神與人之間是功利的關係。若不執行善有善報,上帝就是自打嘴巴,並非公義與慈愛,這樣是什麼樣的上帝?神學學者提出,在約伯記中受試驗的不是約伯,其實是上帝。
他的朋友堅持福禍因果論,要約伯承認有罪,約伯沒有被撒但刑求屈打成招。約伯求上帝對話求了36次,像是伴侶或夫妻之間,奪命連環call一定要說個清楚,約伯把這樣的渴望放在上帝身上是合宜的,他沒有把滿足不安的慾望放在伴侶或其他人身上。上帝出場與約伯辯論雖然看起來是雞同鴨講,但是當人受苦時,深深感受到孤單,所受的苦身邊的人沒人能夠真正了解與傾聽,只有遇見上帝,就使人得著安慰。這卷書在啟示:世界的苦難不僅是因果論,義人的義絕不是功利主義。
這對夫婦來到上帝面前來求問,上帝以生來瞎眼的那段經文,告訴這個母親不是誰犯了罪,而是為彰顯上帝的榮耀,他們因此得到安慰,相信上帝的愛和恩典夠用能照顧這個孩子。在許多次的眼淚和禱告中,面對環境的眼光、醫療與手術的挑戰,他們同時經歷上帝夠用的愛與恩典。這個孩子在全家和全教會的愛和鼓勵中成長,連哥哥都全然愛他,沒有忌妒吃醋,以致他完全沒有自卑,是個很懂時尚,很愛美又貼心孝順的暖男,他在教會內信仰中遇見神,長大後,生命有很大的改變。不追求名牌不怕苦,有很棒的音樂恩賜,教會事工需要,他就事奉。有一年暑假他得到一個很好的公司工讀機會,當面試時公司問他何時可以開始工作,他告訴他們因為教會有服事需要他,他要排到所有營會結束才能上班,他敬畏神,把神擺在第一位。他完全不受外貌影響,遮蔽了上帝看他的眼光,他自信地在大舞台上演出音樂劇,活出上帝的應許,彰顯上帝的榮耀。
二、對話後的大和解︰
1.上帝出場,霸道總裁定奪︰
最後上帝出場辯論當然是不遑多讓,神以朋友的方式對話,卻以創造天地主的身分和內容來與約伯對話,上帝說你要證明自己是對的,上帝是錯的,應該照你的方式,你是上帝嗎?38-41章上帝連續的質問約伯55個問題時,約伯說,那我閉口不言。上帝繼續說你可以廢棄我所擬定的嗎?豈可定我有罪,好顯自己為義嗎?接著問約伯你若是上帝做得比我更好,我就認定你自己的右手能救你自己(40︰8-14)。在上帝問完總共79個問題之後,約伯這時說:主啊求你聽我,我要說話,我問你也求你指示我,過去我風聞有你,今日我親眼看見你(42︰4)。他說這句話,不是文學的修辭,心情上更不是苦楚,而是出自親身經歷的驚喜與感恩,因為他在和霸總談話的過程中,上帝一面說話一面替他抹藥。
我們看見約伯能替三友獻祭,可見他當時全身上下的爛瘡與病痛已被上帝醫治。遇見上帝帶來的是醫治與恢復,在每一句的霸總論天說地的時光中,約伯都在經歷聖靈的裹傷與恢復。親愛的弟兄姊妹,不要跟上帝嘔氣,也不要背對上帝硬跟上帝作對,更不要陷在人論斷的眼光和因果論的羞恥感中自我定罪,來到上帝面前與主對話,上帝話語是帶著醫治力量的,遇見神必定帶來醫治與恢復。
2.責備三友,約伯禱告得赦︰
神學家walton進一步表示,古代神明偶像與人是共生的關係,跟台灣的民間宗教一樣,神明與人有共生的關係,神明需要祭物、飲水(奠酒)、居處(神廟)供奉,人需要保佑。人若不滿足神明、不合意惹神明憤怒,就降災不保佑人,這種神與人是一種共生的關係。所以人在意的是告訴我,獻祭哪裡做錯了,做得不夠不好,我改就能平息神怒消災解厄。約伯記中排除這樣的共生神學,在約伯與三個友人的對話中,都沒有採用獻祭的建議來止息災禍,而是要求認罪謙卑悔改。
最後上帝斥責約伯三友非因他們在祭拜儀式上的錯誤,乃責其說話不當,要求他們請約伯獻祭為他們禱告。當約伯為他們禱告時,上帝悅納約伯義人的祈禱,這裡的悅納原文意味著抬高約伯,恢復他的榮耀。這是基督教的上帝,我們的天父不是和人有共生關係,恐怖忌妒易怒降災的上帝,與其他宗教很大的不同。
三、 加倍的祝福︰
上帝與約伯的關係共同勝過撒旦的試驗,他們之間互相是真愛聖愛,不是功利主義,也不是共生關係,最後的得勝是人與神之間的信任與愛。聖經記載除了恢復他的七個兒子三個女兒以外,牲畜的數量都正好是加倍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舊約女兒通常沒有名字,上帝再賞賜的三個女兒一一被列名,也繼承約伯的財產,所以上帝是沒有重男輕女的上帝,在遠古時期就突破當時的文化傳統了。
但這加倍的祝福似乎是推翻福禍因果論又掉入因果論的弔詭?但其實這正是證明,上帝對與人的關係有信心,且不受撒旦計謀綑綁。我們所信的上帝屬性就是愛與厚賜恩典的主,是愛祂的兒女且樂意祝福賞賜的主。約伯記中所有的談論都沒有把上帝形容成易怒狹隘邪惡報復的神,都被形容為公義、聖潔、智慧、有大能創造和掌管福禍的主,這是基督教和民間宗教不同的地方。
世界的苦難不能只從簡單的法則和因果論來推論,上帝管理宇宙世界,因著他的全知預知與超越時空,有複雜且至高的智慧來平衡實踐公義與慈愛,他更有全然自由的主權與至高的智慧與命定。人無法測透論斷,無須為上帝辯護,也不能要上帝為我們的苦難負責,人只能認識自己的渺小,選擇該如何以信心和愛仰望神,盡當盡的本分,單倚靠神。傳道書12︰13-14︰ 「這些事都已聽見了,總意就是:敬畏神,謹守他的誡命,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。因為人所做的事,連一切隱藏的事,無論是善是惡,神都必審判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