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等到何時呢?/徐儀芬傳道師
作者: writer 日期: 2025-09-07
經文:詩篇13:1-6
等待是生活中熟悉的事,也是人生的功課。人總是在等待,你等我,我等你,等你先告白,等他先道歉,等待工作中的每一個步驟或指示,這是短暫的等待。有些是漫長的等待,等待一件事完成,例如等我考上大學出社會、等孩子長大、貸款繳完。有的是等待一個工作機會,等待一個對的人,或者是等待轉變,等成為有錢人,等待財富自由、成為時間的富翁,等待自己或家人的身體好起來,心境好起來。
等待的心似乎是酸楚的,有時像夏天的焚風使人焦躁憤怒,有時又如冬雪讓人心降到冰點,甚至麻木忘記在等甚麼。我們未必都能等到我們所期待的,但每一次等待,都是與自己心靈的對話,也許這就是等待的真正意義。等待的過程也常有不一樣的收穫和風景,有時是驚喜,有時是驀然回首的感恩。
然而,對於正深陷痛苦的人,這樣的分享似乎沉重,所以我想要分享曾經來到我們教會作見證的廖雅慧老師的故事,他曾是金曲獎得主,克隆氏症的患者,他的消化系統從食道到大腸糜爛潰爛,每天吃進食物進入她的身體都非常疼痛,不吃時也隱隱作痛,幾乎不能有一絲的舒適,常常在醫院中度過,但她與疾病共存,不失去嘗試體驗生活的滋味與動機,在瘦弱身軀中,看見她仍奮力的活出生命的勇敢、樂觀與強大的力量,或許這能帶給我們力量與安慰。
一、心中的呼喊 (1-2節):
詩篇13篇是大衛的詩篇,他這時的等待已經不只漫長了,經文重複了四次「要等到何時呢?」深刻表達他的傷痛,甚至進入一種極度的焦慮,他長期等待的耐心已經到了盡頭。有時我們也在心中發出這樣的哀號,主阿你忘記我了嗎?你忘記我要到什麼時候?要到永遠嗎?家裡的債務何時可以還完?我的病、家人的病痛何時會好起來?家庭的關係、我的爸爸媽媽何時才會和好?我的孩子、家人何時才會改變?或許這是我們或孩子心中的祈禱。人在悲觀的時候容易放大自己的痛苦,說直到永遠、不可能改變,這是陷入撒旦的謊言。
大衛說:「你掩面不看顧、不垂聽我的禱告,要到甚麼時候啊?」大衛要與上帝面對面,這樣的態度是健康與積極的,但上帝絕非掩面不顧。在人際關係中,不對視的敷衍與故意的不回應,我們因著忙碌,習慣用後腦杓來聽人的話語,會造成對方一種被忽視的感覺。
長期被忽視的孩子,長大後一直在追求目光的焦點和存在感,他故意躲起來、闖禍、唱反調,看父母有沒有注意到他。被長期忽視的伴侶、父母可能用病痛、生氣或哭泣,來表達他被忽略的感受。有時我們會說,我對他們不愁吃穿、不缺所用,還不夠好嗎?但他被愛和被重視的感覺沒有被滿足,他需要陪伴與對話。
還有一種關係中的冷暴力,是刻意迴避對方的需求,不主動聯繫、不參與對話,讓對方感到被冷落。關係的隔離、眼神或肢體不接觸甚至是逃避與不回應,被稱為冷暴力。我們回到家中,因為疲憊與熟悉感尤其容易對家人產生這樣的行為,對外人反而熱絡,但我們最應該珍惜的是家庭關係,絕對要避免這樣的刻意與習慣的性格。上帝說唯有愛要常覺得虧欠,我們應該要跟家人常保持對話、對視與陪伴,若真的在忙,應該先問:你介意我一邊忙一邊聽你說話嗎?
「我心裡籌算,終日愁苦,要到幾時呢?」 大衛在等待中的愁苦不是指委靡不振晦暗的痛苦。「我心裡籌算」原文是把計畫不斷地、持續地放置在我的生命中,作者的心裡有膨湃的思緒。他的等待並非消極無作為,更非生活與行動的靜止,反而是因有很多計畫、行動,將執行與成敗壓力,放在自己的心中,所以有無法忍受的痛苦。如果你是陷入在這種等待的痛苦,你需要節制,除了祈禱交託主,也需要節制思緒的籌畫與行動的步調,除了藉著禮拜與靈修紓壓以外,也要制定健康地放鬆活動。
我的仇敵升高壓制我,要到幾時呢?在大衛的詩篇中,常常可以看見他因為仇敵而求告,他的人生除了經年征戰沙場,也曾遭遇到掃羅和押沙龍的追殺,所以他這時的禱告不是被害妄想。這些詩篇常常是在他落難受苦時,所發出的祈禱。如果你時時感受到周遭都是敵意的,甚至在心中也有受攻擊的敵人與組織,求主保守,你也可以藉著詩篇的禱告,將深深地不安苦楚與憤怒交託給主,必定經歷主大能的保守與應許十分平安。
二、衷心的祈求 (3-4節):
大衛要求上帝與他面對面,面對當時放大苦難的絕望(1-2節),他提出他的祈求說,主阿求你應允我,使我眼目明亮(3-4節),我們以為他要求主使他得勝,或者垂聽他的咒詛。但不是,大衛不在意身邊的仇敵與困境,而是在意自己心靈的眼睛得以明亮,以免自己的靈性沉睡死亡,他懼怕的不是肉體消亡,乃是靈性死亡--與神隔絕(太10:28)。在受苦或者是努力中的等待過程中,更加需要保持積極和好的心態,有仰望上帝的信心和靈性。不要越忙,越忘記上帝,離平安喜樂越來越遠。
在這篇詩篇大衛是求神將自己的眼光從環境轉向上帝,當我們有上帝的眼光,就能看見在環境中的慈愛與恩典,看見周圍人的溫柔與包容,不會陷入撒旦的謊言。為自己擁有的來感恩,數算恩典使人眼目光明,可以在家裡設立家庭祈禱日,表達感恩使人的心情開朗明亮。教會有主日的禮拜與小組聚會、讀經班和樂活學堂都是使人遠離孤單和活躍心靈明亮眼目的好地方,多去接近大自然,不要將時間和空虛寄託在賭博、喝酒或網路上癮,敗壞身體與心靈。
更不要自己心酸酸的以為別人忘記你,賽49:15:「婦人焉能忘記她吃奶的嬰孩,不憐恤她所生的兒子?即或有忘記的,我卻不忘記你。」在我們覺得被人、被上帝遺忘時,我們內在的不安全感和自卑,需要在上帝的話語和應許中被滿足。撒旦非常高興人成為孤單的基督徒,甚至動搖了對上帝的信心,撒旦是散播仇恨、絕望、控告與悲傷的能手。當我們心中被撒了這些種子,我們要明亮眼目,拔除心中的毒草,不要絕望,免得撒旦在上帝面前說,我贏得了這個人。
三、信靠的選擇 (5-6節):
第5節的「但我」是強調語氣,指:至於我不論壓力多麼大,決定權仍在主手中,不在於仇敵手中,不在周圍的環境中;而神的約依然常存。他的注意力不是集中於自己信心的品質好壞,而是集中於信心的對象和結果。厚恩待我基本的概念是「完全」,神的賜予超過人的要求必不致缺乏。這個字也出現在詩篇18:20:「耶和華按著我的公義『報答我』,按著我手中的清潔賞賜我。」與其中的報答是同一個字,「手」是指能力和權勢。
「厚恩待我」,原文是過去完成式,大衛的盼望,不是浪漫的期待,而是出於他對他所信靠的對象的把握,他回顧神一路的帶領,便知道自己必將有一首喜樂的詩歌可以向神歌唱。主,求你使我看事情,越過眼前的苦難,預見到一個有福的結局,用救恩的喜樂重新喚醒我的靈魂,獻上歌頌。
詩篇13篇前兩對的經節,向登山一樣,從最低山谷,經歷黑夜中的艱難的前進祈禱呼求,到第5節所披露的信心,從高處(5節)眺望遠方的風景,景色令人興奮,而回顧(6節)來時路,則令人驚喜,因為主以用完全的恩典大大保守恩待我。
等待過程的努力,也是一種收穫,所產生的耐心和堅忍,也是一種成就和榮耀的果子。哥林多前書13:7:「凡事包容,凡事相信,凡事盼望,凡事忍耐。」願我們以此來等待,相信主絕不忘記我,必以完全的美意來回應我們的等待。
等待是生活中熟悉的事,也是人生的功課。人總是在等待,你等我,我等你,等你先告白,等他先道歉,等待工作中的每一個步驟或指示,這是短暫的等待。有些是漫長的等待,等待一件事完成,例如等我考上大學出社會、等孩子長大、貸款繳完。有的是等待一個工作機會,等待一個對的人,或者是等待轉變,等成為有錢人,等待財富自由、成為時間的富翁,等待自己或家人的身體好起來,心境好起來。
等待的心似乎是酸楚的,有時像夏天的焚風使人焦躁憤怒,有時又如冬雪讓人心降到冰點,甚至麻木忘記在等甚麼。我們未必都能等到我們所期待的,但每一次等待,都是與自己心靈的對話,也許這就是等待的真正意義。等待的過程也常有不一樣的收穫和風景,有時是驚喜,有時是驀然回首的感恩。
然而,對於正深陷痛苦的人,這樣的分享似乎沉重,所以我想要分享曾經來到我們教會作見證的廖雅慧老師的故事,他曾是金曲獎得主,克隆氏症的患者,他的消化系統從食道到大腸糜爛潰爛,每天吃進食物進入她的身體都非常疼痛,不吃時也隱隱作痛,幾乎不能有一絲的舒適,常常在醫院中度過,但她與疾病共存,不失去嘗試體驗生活的滋味與動機,在瘦弱身軀中,看見她仍奮力的活出生命的勇敢、樂觀與強大的力量,或許這能帶給我們力量與安慰。
一、心中的呼喊 (1-2節):
詩篇13篇是大衛的詩篇,他這時的等待已經不只漫長了,經文重複了四次「要等到何時呢?」深刻表達他的傷痛,甚至進入一種極度的焦慮,他長期等待的耐心已經到了盡頭。有時我們也在心中發出這樣的哀號,主阿你忘記我了嗎?你忘記我要到什麼時候?要到永遠嗎?家裡的債務何時可以還完?我的病、家人的病痛何時會好起來?家庭的關係、我的爸爸媽媽何時才會和好?我的孩子、家人何時才會改變?或許這是我們或孩子心中的祈禱。人在悲觀的時候容易放大自己的痛苦,說直到永遠、不可能改變,這是陷入撒旦的謊言。
大衛說:「你掩面不看顧、不垂聽我的禱告,要到甚麼時候啊?」大衛要與上帝面對面,這樣的態度是健康與積極的,但上帝絕非掩面不顧。在人際關係中,不對視的敷衍與故意的不回應,我們因著忙碌,習慣用後腦杓來聽人的話語,會造成對方一種被忽視的感覺。
長期被忽視的孩子,長大後一直在追求目光的焦點和存在感,他故意躲起來、闖禍、唱反調,看父母有沒有注意到他。被長期忽視的伴侶、父母可能用病痛、生氣或哭泣,來表達他被忽略的感受。有時我們會說,我對他們不愁吃穿、不缺所用,還不夠好嗎?但他被愛和被重視的感覺沒有被滿足,他需要陪伴與對話。
還有一種關係中的冷暴力,是刻意迴避對方的需求,不主動聯繫、不參與對話,讓對方感到被冷落。關係的隔離、眼神或肢體不接觸甚至是逃避與不回應,被稱為冷暴力。我們回到家中,因為疲憊與熟悉感尤其容易對家人產生這樣的行為,對外人反而熱絡,但我們最應該珍惜的是家庭關係,絕對要避免這樣的刻意與習慣的性格。上帝說唯有愛要常覺得虧欠,我們應該要跟家人常保持對話、對視與陪伴,若真的在忙,應該先問:你介意我一邊忙一邊聽你說話嗎?
「我心裡籌算,終日愁苦,要到幾時呢?」 大衛在等待中的愁苦不是指委靡不振晦暗的痛苦。「我心裡籌算」原文是把計畫不斷地、持續地放置在我的生命中,作者的心裡有膨湃的思緒。他的等待並非消極無作為,更非生活與行動的靜止,反而是因有很多計畫、行動,將執行與成敗壓力,放在自己的心中,所以有無法忍受的痛苦。如果你是陷入在這種等待的痛苦,你需要節制,除了祈禱交託主,也需要節制思緒的籌畫與行動的步調,除了藉著禮拜與靈修紓壓以外,也要制定健康地放鬆活動。
我的仇敵升高壓制我,要到幾時呢?在大衛的詩篇中,常常可以看見他因為仇敵而求告,他的人生除了經年征戰沙場,也曾遭遇到掃羅和押沙龍的追殺,所以他這時的禱告不是被害妄想。這些詩篇常常是在他落難受苦時,所發出的祈禱。如果你時時感受到周遭都是敵意的,甚至在心中也有受攻擊的敵人與組織,求主保守,你也可以藉著詩篇的禱告,將深深地不安苦楚與憤怒交託給主,必定經歷主大能的保守與應許十分平安。
二、衷心的祈求 (3-4節):
大衛要求上帝與他面對面,面對當時放大苦難的絕望(1-2節),他提出他的祈求說,主阿求你應允我,使我眼目明亮(3-4節),我們以為他要求主使他得勝,或者垂聽他的咒詛。但不是,大衛不在意身邊的仇敵與困境,而是在意自己心靈的眼睛得以明亮,以免自己的靈性沉睡死亡,他懼怕的不是肉體消亡,乃是靈性死亡--與神隔絕(太10:28)。在受苦或者是努力中的等待過程中,更加需要保持積極和好的心態,有仰望上帝的信心和靈性。不要越忙,越忘記上帝,離平安喜樂越來越遠。
在這篇詩篇大衛是求神將自己的眼光從環境轉向上帝,當我們有上帝的眼光,就能看見在環境中的慈愛與恩典,看見周圍人的溫柔與包容,不會陷入撒旦的謊言。為自己擁有的來感恩,數算恩典使人眼目光明,可以在家裡設立家庭祈禱日,表達感恩使人的心情開朗明亮。教會有主日的禮拜與小組聚會、讀經班和樂活學堂都是使人遠離孤單和活躍心靈明亮眼目的好地方,多去接近大自然,不要將時間和空虛寄託在賭博、喝酒或網路上癮,敗壞身體與心靈。
更不要自己心酸酸的以為別人忘記你,賽49:15:「婦人焉能忘記她吃奶的嬰孩,不憐恤她所生的兒子?即或有忘記的,我卻不忘記你。」在我們覺得被人、被上帝遺忘時,我們內在的不安全感和自卑,需要在上帝的話語和應許中被滿足。撒旦非常高興人成為孤單的基督徒,甚至動搖了對上帝的信心,撒旦是散播仇恨、絕望、控告與悲傷的能手。當我們心中被撒了這些種子,我們要明亮眼目,拔除心中的毒草,不要絕望,免得撒旦在上帝面前說,我贏得了這個人。
三、信靠的選擇 (5-6節):
第5節的「但我」是強調語氣,指:至於我不論壓力多麼大,決定權仍在主手中,不在於仇敵手中,不在周圍的環境中;而神的約依然常存。他的注意力不是集中於自己信心的品質好壞,而是集中於信心的對象和結果。厚恩待我基本的概念是「完全」,神的賜予超過人的要求必不致缺乏。這個字也出現在詩篇18:20:「耶和華按著我的公義『報答我』,按著我手中的清潔賞賜我。」與其中的報答是同一個字,「手」是指能力和權勢。
「厚恩待我」,原文是過去完成式,大衛的盼望,不是浪漫的期待,而是出於他對他所信靠的對象的把握,他回顧神一路的帶領,便知道自己必將有一首喜樂的詩歌可以向神歌唱。主,求你使我看事情,越過眼前的苦難,預見到一個有福的結局,用救恩的喜樂重新喚醒我的靈魂,獻上歌頌。
詩篇13篇前兩對的經節,向登山一樣,從最低山谷,經歷黑夜中的艱難的前進祈禱呼求,到第5節所披露的信心,從高處(5節)眺望遠方的風景,景色令人興奮,而回顧(6節)來時路,則令人驚喜,因為主以用完全的恩典大大保守恩待我。
等待過程的努力,也是一種收穫,所產生的耐心和堅忍,也是一種成就和榮耀的果子。哥林多前書13:7:「凡事包容,凡事相信,凡事盼望,凡事忍耐。」願我們以此來等待,相信主絕不忘記我,必以完全的美意來回應我們的等待。